記者採訪 台灣新聞雲報 2025-10-04 救災視同作戰 但花蓮縣政府表現出失能 反映出制度設計與執行的落差 [台灣新聞雲報]記者王俊欽/花蓮分析報導 花蓮縣政府表現出失能,反映出制度設計與執行的落差」。如果要進一步精煉,讓內容更有條理,可以分成幾個重點層次: 一、問題現象1. 便當事件• 災區已有大量志工協助,但縣府卻以「怕有人多拿」、「怕有人吃兩個」等理由,導致便當堆積不發放。• 出現「寧可便當放壞,也不及時發給災民」的官僚心態。2. 志工受阻事件• 民間義廚團隊與後勤支援部隊願意送餐,卻被縣府以「不是自己人」為由阻擋,最後甚至退場。3. 指揮系統失靈• 縣府平時建立的「疫警、疫消、疫交」等系統,災時卻無法啟動。• 縣長徐榛蔚身為指揮官,卻未能有效調度人力資源。4. 金錢發放問題• 理應最簡單的救助金發放,也出現混亂與爭議。 二、背後結構性問題1. 中央 vs 地方• 中央制定法規、發出警訊、規劃政策,但落地執行卻掌握在地方。• 花蓮縣政府未能將中央指令與地方執行有效接軌,造成「命令斷層」。2. 指揮權責不清• 災害跨區域、跨縣市,卻可能因各地方政府不同調,導致「三頭馬車、五頭馬車」現象。• 缺乏一套「地方失能時,中央接管」的明確法律機制。 三、警示與啟發1. 災害防救體系需改革• 若地方政府失靈,中央是否應具備即刻接管指揮權的法律授權?• 建立跨縣市、跨機關的協調指揮平台,避免「行政區劃」阻礙救災。2. 救災如作戰,不能容忍失能• 災害第一線指揮若出現「傳導神經失靈」,災民將是最大受害者。• 應從此次事件汲取教訓,檢討制度漏洞。3. 未來挑戰更嚴峻• 若此次僅限於花蓮已造成問題,那麼更大規模、跨縣市的災難時,後果將更不可收拾。 這篇文章 救災視同作戰 但花蓮縣政府表現出失能 反映出制度設計與執行的落差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。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