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台灣記者吳文隆 何文勝/福建寧化報導

    客家祖地福建寧化縣石壁鎮的〈客屬祭祖大典〉,將於〈10月15、16日〉,舉行第31屆世界客屬祭祖大典,每年10月中旬,一年一度的世界〈客屬祭祖大典〉,自1995年開始傳承多年,已經成為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〉。

     

    世界的客家人,都有著強烈的〈飲水思源〉傳統,不忘故土、對先人表示崇敬和懷念,這份愛國、愛鄉的情懷,是客家人重要的〈文化特徵〉,也讓〈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互相契合〉,所以已是〈中華文化傳承〉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    福建省寧化縣每年舉辦一次世界性的〈客家文化節〉,迄今屆2025年,已連續舉辦至第31屆,吸引世界各地130多萬各界人士,來〈福建寧化縣石壁鎮〉尋根謁祖、旅遊觀光、商業交流名城,也讓福建省〈寧化縣石壁鎮〉成為海峽兩岸交流的基地之一。

    福建寧化縣石壁鎮被尊稱為〈客家祖地〉,乃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戰亂動蕩,中原人曾五次大舉南遷,第一次遷徙是1700多年前的〈永嘉之亂〉之後,洛陽城陷落,大批中原士族、百姓舉族南遷,史稱〈衣冠南渡〉,這次大遷徙的人數達百萬之眾,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南遷,他們輾轉遷徙到以〈寧化石壁〉為中心的〈閩、粵、贛結合地〉。

    後來更由於中原地區連年災荒、餓殍遍野、社會殘破、民變四起,中原地區人士,也不得不渡河南遷,面對胡人的威脅,以及戰爭帶來的種族滅絕行為,大量漢族士族、和普通百姓不得不向南逃離,選擇了相對安定的長江流域, 在閩粵贛湘桂,中國大陸東南五省的武夷山脈、南嶺山脈、羅霄山脈、雲開大山和十萬大山,縱橫交錯,形成了一片密集的山地丘陵帶,在這片山嶺中,拓荒開墾、定居繁衍。

    現在的福建省寧化縣,地處閩贛邊界中部、武夷山東南麓,有1293年的建縣歷史,境內總面積2407平方公里,轄9鎮7鄉1個華僑農場,總人口38萬,自西晉永嘉年間開始,為躲避戰亂,大批中原先民,輾轉遷徙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〈閩粵贛結合地〉,至唐宋間,石壁已經彙聚了213個姓氏祖先、數以萬計的南遷漢民,在這片山嶺中,拓荒開墾、定居繁衍,孕育形成為第一代的〈客家人〉。

    然而,到明清時期,隨著人口越來越多,山地中的資源捉襟見肘,為了生存,客家人又不得不走出大山,繼續遷移,客家人和閩南人,有著同一姓氏、有著共同的祖先、堂號和郡望,相關研究表明,至少有六十個姓氏的客家族譜、記有〈秦漢以降,聚族於河南光州〉的字樣。

    客家姓氏,絕大多數根在中原,源于信陽的安、黃、賴、孫、潘、廖在客家姓氏中排名在前,還有一些光州固始郡望姓氏陳、林、王、鄭等,唐代的這兩次信陽大移民,對後世閩南、粵北乃至整個福建、潮汕地區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。

    首先,陳元光、王審知率眾南遷入閩,給蠻荒的閩粵地區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、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,他們對閩粵的開發建設,使閩南的經濟文化、人口社會發展都快速趕上甚至超越了中原發展水平,成為後世歷代動亂時期中原人的避難地。

    其次,隨他們入閩的萬餘將士,另有家眷不計其數,經過幾十代繁衍,逐漸形成閩南人主體,并且擴散到粵東北、台灣和東南亞,其後裔大批渡海入台,開發建設台灣,使台灣完全納入中華民族的發展軌道。

    攝影/吳文隆

    The post 客家祖地將於10月15日 舉行第31屆世界客屬祭祖大典   first appeared on 崛起新傳媒.

返回